湿疹,祖国医学统称“湿疡”、“混疮”、“湿癣”,依其皮损部位的不同而有许多命名,例如:发于头面部的叫“旋耳疮”、“燕窝疮”;发于颈胸部的叫“钮扣风”;发于四肢的叫“四弯风”,多发于阴部的叫“肾囊风”、“阴疮”。此外,尚有“黄水疮”、“浸淫疮”和小儿“胎敛疮”(婴儿湿疹)等不同名称。
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炎性皮肤病,主要特点是皮损呈多形性(皮肤潮红、浸润、流水,并有红斑,丘疹,水泡,脓疮,皲裂,表皮剥落,但流水及潮湿是常规现象),对称发生,剧烈搔痒,反复发作。
湿疹的发病原因很复杂,与体质、神经状态、内分泌、血液循环、消化系统、代谢营养、内脏功能以及细菌、真菌、寄生虫、病灶感染、各种内外致敏病源都有关系。病因尚待进一步探讨。一般认为,湿疹是由于内在刺激因素(如病灶感染,寄生虫感染,吃某些食物,服用某些药物)或外来刺激因素(如寒冷、日光、化学药品、植物、昆虫等)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皮肤变态反应性炎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各种刺激因素的机会很多,但是否发生湿疹,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内在因素。机体敏感性高者易于发生湿疹,而过敏体质又与遗传、工作、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通过加强锻炼,逐步增强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能力,可以减低机体的敏感性,改变过敏体质,而减少湿疹的发生。
湿疹好发于身体暴露部位,如四肢远端、肘、腰窝、面部等处,严重时可泛发于全身。
临床特点:
1.急性湿疹:初起为红斑,皮损境界不清楚,继而在红斑及其周围出现米粒大小的丘疹或水泡,常密集成片,且可因搔抓使水泡破裂而形成糜烂面,干燥后可结痂。若有继发感染可于病损处出现脓性分泌物,并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等。
2.慢性湿疹:由于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使病变波及皮肤深层,形成皮肤肥厚,并在皮肤肥厚的基础上因搔抓可见血痂、抓痕、脱屑等皮损。发生在手脚部的慢性湿疹还可形成皲裂而影响劳动。
3.婴儿湿疹:也叫奶癣,常发生在出生后1~2个月,好发于头部、面部,严重者可泛发全身。患儿瘙痒,病情往往时轻时重,常在发热、腹泻时皮损明显好转或消退,但病愈后又复出现。婴儿湿疹临床上分成两型:常见的一型是湿烂皮炎型,婴儿多较胖,营养发育较好,大便干秘。皮疹呈红色丘疹,渗出淡黄色液体,干燥后结成蜜黄色薄痂。另一型是干性皮炎型,婴儿皮肤干燥,发育较差,形体瘦小,消化不良,有腹泻等症状。皮疹多是干性红斑、丘疹鳞屑苔癣化片块。这两型皮疹的多少,要看病情轻重。轻者往往在头面部有散在几片皮疹,重者可遍布头面,甚至四肢,躯干均有大量皮疹,病儿有剧痒,严重时可昼夜啼哭,烦躁不安。
中医认为湿疹主要是湿邪所引起,急性湿疹常是热邪、风邪相合所致,慢性湿疹多因脾胃虚弱,水湿失于运化,或由寒湿所致,或久病伤精耗液,最后成血虚,阴亏之症。换句话说,急性湿疹多系风湿热三气侵袭,慢性湿疹则与脾胃虚寒或血虚阴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