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属于祖国医学“血证”范畴。
上消化道出血,系来自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端以及胰管和胆道的出血。主要的病因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肝硬化引起食管下端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性胃炎,胆道、胃癌等出血所致。其主要特征是呕血和黑便,急性大出血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上消化道因炎症、溃疡、憩室、肿瘤等引起出血。可引起出血的疾病繁多,如:
(1)食管疾病:炎症、溃疡、糜烂、癌肿、贲门粘膜撕裂症等。
(2)胃、十二指肠疾病: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占上消化道出血的首位,其中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出血多见。恶性肿瘤和胃癌、内瘤等也易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胃部手术后出血也较常见。长期服用阿斯匹林、可的松、利血平、保泰松均可引起出血,严重的内脏功能不全均可导致胃粘膜屏障障碍,胃酸分泌增加等致使胃粘膜损伤引起出血。
(3)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门脉高压所致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原因之一,其中主要是肝硬化,其他如门静脉炎,门静脉血栓形成、肝静脉阻塞综合征等也可引起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4)胆道出血:绝大多数胆道出血是由于胆管结石,胆道肿瘤、胆管狭窄引起局限性或较广泛的感染,形成脓肿,管壁坏死而蚀及血管引起出血。
(5)全身疾病:全身疾病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比较少见。其中有:全身急性感染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血液病如血友病、白血病等;血管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等。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
(1)呕血与黑便:呕血与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最主要症状。幽门以上出血多先有呕血,呕血者多有黑便。而幽门以下出血者,多表现为黑便。呕血及大便的颜色,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在胃肠停留的时间。在出血量少时,虽然出血部位住幽门以上也可能只表现黑便或潜血试验阳性。当幽门以下出血量大时,可返流到胃而致呕血。同时也可因大量出血使肠蠕动增强,血在肠腔内停留时间短而成为血便、非黑色便或柏油便。
(2)出血的征兆:上消化道出血症状的轻重与失血的速度和出血量多少有关。一般成人失血在400毫升以下,除有贫血,黑粪之外,可无明显症状;失血在400毫升以上,病人可出现乏力、眩晕、眼花、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出冷汗、心悸、烦躁不安、脉搏细数,甚至昏迷,综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有下列征象时提示有严重大出血:①病人须卧床才不觉头晕。②心率每分钟超过120次。③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④红细胞低子200-30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低于7克%。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血容量减少时,首先表现是心率加快,其次是血压下降,而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下降较晚。故早期不能片面根据二者估计失血的程度。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祖国医学“血证”范畴。血由胃而来,从口面出者,称为呕血,又称吐血。常夹有食物残渣,血色紫暗或呈咖啡色,甚则鲜红。黑便乃指胃、十二指肠等离经下行之血,从大便而下。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病机为:(l)胃热伤络,饮食不节,胃中积热,情志失和,肝郁化火犯胃,均可导致热伤胃络,迫血妄行而致出血。(2)脾虚不摄。劳倦过度或胃病、肝病日久导致脾胃虚弱,统摄无权,则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产生出血。(3)胃络淤阻。肝病日久不愈,气滞血瘀,肝血流行不畅;胃病反复发作,久病入络,均可引起胃络淤血内滞而致血不循经外溢,从而产生出血。
辨证分型治疗:
(1)胃中积热:血从口出,色紫暗或呈咖啡色,甚或鲜红,常混有食物残渣,大便色黑如漆。口干口臭,喜冷饮,或胃脘闷胀痛,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2)肝火犯胃:吐血鲜红或紫暗,口苦目赤,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有黄疸及胁痛等宿疾症积痞块。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泻肝清胃止血。
(3)脾虚不摄:血从口出,血色暗淡,大便漆黑稀溏,面色皎白,唇甲淡白或神疲乏力,气短,心悸,头晕。舌质淡,苔簿白,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温中止血。
(4)气衰血脱:吐血倾盆盈碗,大便溏黑甚则紫红,面色及唇甲皎白,眩晕,气短,心悸,烦躁,口渴,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尿少神志恍惚或昏愦。舌质淡,脉细致无力,微细欲绝。治宜益气固脱,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