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低下,属中医的“痴呆”、“五迟”、“五软”、“惊胎”、“解颅”等症。
智力低下,主要指儿童因各种因素引起的智力发育障碍,这些因素包括各种脑炎、外伤的后遗症及先天性脑发育不全等。
现代医学实验证明,成人的脑神经原在胎儿第12周时已经形成。小儿出生时大脑皮层细胞达140-150亿个,出生后其数目不再增多,以后的变化主要是细胞功能的日趋成熟和复杂化。神经胶质细胞的增值、髓鞘质形成及树状连结器的发育,大都在二岁以内完成。髓鞘质的形成需要足够的脑甙及蛋白质,脑甙的形成需足够的必需脂肪酸。动物实验证明缺乏必需脂肪酸时,将出现缺乏脑甙的髓鞘质,脑重量降低,行为异常。
中医治疗小儿智力低下时主要是用补肾健脑药。补肾健脑药,可能是通过某些未知的化学成分,改善脑细胞的代谢和上述三部分神经的发育。
祖国医学认为,智力是人体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一系列精神活动的综合过程。它们之间的关系诚如 《灵柩·本神篇》所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智能活动是以人体五脏的物质功能为基础的,所以《灵枢·本神篇》又说:“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如果五 脏所藏之精气离失,则“志意恍乱,智虑去身”。小儿智能低下,除了后天因素之外,还与先天因素有关。《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说:“几在母胎时,血气未全,精神未备,则动静喘息,莫不随母,母调适乖宜,喜怒失常,或闻大声,或有击触,母惊动于外,儿胎感于内,至生下百日以来,因有所犯,引动其疾”。《幼科发挥》说:“盖小儿之在胎也,母饥亦饥,母饱亦饱,辛辣适口,胎气随热,情欲无节,或喜怒无常,皆能令其子受患”。古代医家观察到胎生失养,禀赋不足,元阳虚亏常可形成发育异常,每于生后发病。
西方医学对此病的治疗迄今仍缺乏良策。中药治疗小儿智力低下,疗效满意。
辨证分型治疗:
(l)肝肾亏损型: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四肢拘紧,手足拳挛,坐立行走艰难,严重者惊悸抽搐,动作异常。并见神乏,面色青白,唇淡,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指纹淡紫。治宜养肝补肾,柔筋祛风。
(2)心肾不足型:智力发育障碍,或伴有轻微的动作异常,语言不清,反应迟钝,表情呆滞,伸舌流涎,识算困难,学习笨拙。甚者痴呆,傻笑妄动,面色皎白,舌质淡,苔少,脉沉气力,指纹淡滞,治宜养心益气,补血安神。
(3)混合型:运动障碍和智力发育障碍,兼有以上(1)(2)型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