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532-66063799

>>>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痹症”范畴。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性疾病,属多发性关节炎的一种类型。发病年龄多在15岁以后,最多的是21-30岁,其中青年男性患者占多数,男与女之比约为14:1。虽然病因尚未查清,但很多学者认为,本病属结缔组织的血清阴性痰病。
强直性脊柱炎起病缓慢,逐渐加重,病程较长。患者在早期感到两侧骶髂部及下腰部酸重、疼痛,或觉腰部僵硬,转侧不和,或不能久坐。其病情在劳累,活动过度之后加重,休息后病情又缓解;或者在早晨腰部僵硬,适当活动后减轻。患者常将躯干及髋关节卷曲起来,因为这种姿势可缓解疼痛。本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腰部疼痛逐渐向上发展,累及胸椎和肋椎关节时,胸部的扩张活动受限,呼吸不畅,有紧裹不适之感,咳嗽、喷嚏可使病情加重;病变进一步累及颈椎时,表现为头部活动不利,诸如后伸、侧弯、侧旋都受限制。最后累及脊椎时,可完全强直或出现驼背样畸形。最严重者,脊柱强直,向前屈曲呈90度的形状,使病者不能平视前方。若髋关节受累,则走路困难。一般来说,本病的病损是以躯干关节为主,偶可波及髋关节。
强直性脊柱炎的许多表现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很相似,但此非彼,不可混为一谈。如在发病年龄、性别,遗传因素、患病部位和对治疗的反应,两者都有明显的区别。部份患者可能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而且先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本病比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低,有明显的遗传影响,很少波及四肢的小关节。
  强直性脊柱炎从X线片上看,早期照片可见骶髋关节和椎间关节的间隙变宽,关节边缘呈锯齿状,软骨有硬化致密改变,以后关节面渐趋模糊,间隙变窄,后期可见双侧骶髂关节完全融合,椎体间的纤维环,前后纵韧带发生骨化。
  中医的文献中没有强直性脊柱炎这个病名,但有类似的记载,如《灵柩·寒热病》记载有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素同·长刺节论》又说:“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由此可见,本病属“骨痹”范畴。根据临床体会,疼痛在夜间加重,多为血瘀之征;脚后跟痛,多为阴虚之兆;腰部怕冷,得热痛减,又是阳虚的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临床分型:
  1、阳虚型
  若见腰腿疼痛,腰背强直,僵硬,有沉重感,俯仰困难,转侧不利,遇寒痛剧,得热痛减,怕冷,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2、阴虚型
  若见腰腿痛,关节肿胀,腰脊强直,活动受限,口干者,怕热,脚后跟痛,心烦失眠,小便黄赤,舌质红,脉滑数。
  3、血淤型
  证见腰腿痛,痛在夜间加剧,或有刺痛,腰脊僵硬,活动受限,乏力,双下肢肌肉萎缩.舌质淡黯,有淤斑或青紫,舌下静脉迂曲、粗长,苔白,脉弦。
  4、湿热型
  除腰背痛之外,兼见口干,不欲饮。舌红,苔黄厚腻,脉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