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532-66063799

>>>乙肝

  乙型肝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等范畴。
  乙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原名血清性肝炎,潜伏期2-6个月,传播方式,经血液(注射途径)传播,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发病无季节性,多隐袭发病,大多数患者经普查才发现。乙型肝炎急性期可有低热。主要症状有乏力、纳食差,烦躁不安,手足心热,小便黄,胸闷,呕吐,腹胀,腹痛,胁痛等。
自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发现以来,对乙型肝炎的诊断提供了新的依据。HBsAg检查连续三次以上阳性,同时HDeAg亦为阳性,且具有上面所述的肝病症状,肝功能异常,肝脾肿大者,即可确诊为乙型肝炎。
中医根据其发生、发展、变化及临床症侯特点,认为热毒入肝是本病的主要原因。热毒入肝使肝气不舒,久之郁而化热,内外之热结合,使肝经热毒炽盛,导致肝阴耗损。因“肝肾同源”,肾阴必也受损。又根据“肝病传脾”的理论,肝病久必伤脾胃,导致“肝郁脾虚”。
  辩证分型治疗:
   (1)肝经热毒型:烦躁,睡眠不安,手足心热,大便干,小便黄,面红,舌赤,苔黄,脉弦或滑数,HBsAg阳性,肝功能异常。治宜解毒清肝。
  (2)肝郁脾虚型:神疲,乏力,两胁胀痛,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溏泄,口苦,舌质淡苔白或腻,脉弦。治宜疏肝补脾。
  (3)肝肾阴虚型:头昏目眩,眼于涩,耳鸣颧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腰背酸胀,盗汗遗精,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或剥脱,脉细弦。治宣滋补肝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