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532-66063799

>>>尿崩症

  尿崩症,属中医“消渴”、“消瘅”范畴。

  尿崩症是因下丘脑-神经脑垂体机能减退、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少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也叫神经垂体功能减退症。

  尿崩症是以烦渴、多尿、低比重尿为临床特征的内分泌疾病。

  抗利尿素的作用是增加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从而促进水的重吸收。当抗利尿素生成不足时,尿量会极度增多,严重者每天排尿可达30-48升,比正常人的每天排尿量增加几十倍,所以叫尿崩症。

  中医尿崩症之病因,多认为是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跌仆外伤及客邪外侵等因素所致。

  【禀赋不足】 责其禀赋不足之由,中医常责之房劳过度或妊娠。如《千金方》究消渴之因曰:“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此皆 绒由房室不节之所致也。”但临床资料中尚未发现由此而导致尿崩症者。妊娠可合并尿崩症,据国外报道,每10万名孕妇中约有2~6人合并尿崩症,且尿崩症妇女妊娠后有58%的病人症状加重。究其原因乃是垂体前叶充血肿大,局部压迫垂体后叶,且产生大量抗利尿激素酶,使ADH降解灭活加速,而肾小管对ADH的敏感性减低,同时孕酮及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又拮抗ADH的作用,实质均是妊娠后肾脏之负荷增加,调节功能下降,诚如《灵枢?本脏》Ⅲ曰:“肾脏善病消瘅易伤。”

  【饮食不节】 在尿崩症中饮食不节者,多见为因病遵医嘱“多饮开水”,或夏暑饮用大量清凉饮料等而造成习惯性多饮,继之多尿,而呈现渴饮、尿多之象,此系由于长期过饮,肾小管流量大增,破坏肾髓质高渗浓缩梯度,并使体液稀释形成低渗状态,抑制体内ADH分泌而形成功能性ADH缺乏,但其中尚有部分系精神性烦渴多饮综合征者,尤以女性多见,须注意鉴别。   

  【情志不畅】 情志不遂,常是本病易见之发病因素,在临床资料中,有多篇报道患者皆由于惊恐、郁忧、紧张所致,盖“恐伤肾”,“思伤脾”,脾肾阳虚,水失布敷而致津不上奉而渴饮,水浼无度而溺频;且肝气郁结既可横逆乘脾,水失健运,敷布失衡,又可郁而化火,心火亢盛,火热炽盛,不仅上灼胃津,下耗肾液,致心脾精血暗耗;且肝之疏泄失度,累及肾之闭藏失司,则火炎于上,而津泄于下,上燥下消之病随之而起,发为尿崩。

  【跌仆外伤】 主要见于颅脑受伤,或开颅手术者。盖脑为髓之海,髓海受创则肾精受损,肾阳亦衰,不能固摄,尿崩作矣。然此颅脑外伤或手术后导致的尿崩症常呈三相性,即外伤或手术后往往几小时内即出现症状。继而消失,7~10天后尿崩再次出现。此乃由于手术或创伤引起脑水肿,ADH分泌而失控,随着脑水肿消失,已合成ADH释放,症状再度缓解,第三相之尿崩症出现则是下丘脑??垂体束萎缩而致,可成为永久性尿崩症,故治疗此类尿崩症,切不可为短期疗效所迷惑,而需长期观察。

  【客邪所侵】 尿崩症系内分泌疾病,其由外邪所致者,主要是湿、热二邪。湿邪所侵者可见于太雨淋湿之患者,其湿邪内蕴,阻遏气机,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液输布失常,精血生化之源日竭,致使肾失所养,开阖失司则水流下泄;湿郁化热,升腾上乘,肺阴被灼,宣降失司,治节失调,阴津耗伤则烦渴引饮。热邪外侵而致病者,其热灼伤阴,肾阴不足,尤其是温热病后,损伤脏腑功能,遂成消渴。

  尿崩症发病以20-40岁为多,男性稍多于女性。起病有缓有急,基本症状为多尿,每日排尿量可达5-10升或更多。因为排尿特别多,所以病人感到口渴难忍,大量喝水。如果限制病人喝水,尿量也不会减少,结果可能造成严重失水。病人感到极度口渴,伴有头痛、乏力、肌肉痛、体重减轻、体温降低、心动过速及便秘等。如果再不给病人喝水,可引起水中毒,出现头痛、恶心、呕吐、体温下降、精神错乱,甚至惊厥、昏迷。久病者常因口渴、多尿而发生失眠、焦虑、烦躁等症状。

  尿崩症的中医临床辨证,一般可分为以下三型:  

  1、阴虚燥热 烦渴引饮,尤喜冷饮,但饮而不解其渴,尿频尿多,尿色清炎,咽干舌燥,甚者干食难以吞咽,言语困难,皮肤干燥,无汗或盗汗,头痛头昏,耳鸣目眩,腰膝酸软,心悸烦乱,夜寐不安,恶梦纷忧,面色潮红,手足心热,大便干结,数日一更。妇女经少或经闭,月经衔期。舌质红或红绛,苔少或见黉苔,舌面干涩,脉虚细而数或兼弦意。

  2、脾肾阳虚 口渴多饮,冷热不限,尿色清长,小便频多,尤以夜尿为甚,影响睡眠,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纳少便溏,形寒怯冷,面容娄黄或恍白无华,性欲减退。舌质干涩,或见腻苔,舌质淡红或见暗紫,脉来沉细,尺脉尤弱。

  3、阴阳两虚 口渴引饮,尿频尿多,饮后即欲登圊,呈饮一溲一之情,形体憔悴,面色黧黑,咽干舌燥,手足心热,心悸失眠,纳谷少思,间或呕恶,腰酸肢软,记忆力减退。舌谈苔干,脉沉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