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月经前或经行即出现神志异常,或语无伦次,滔滔不绝或抑郁不语,经后恢复正常。本病可见于育龄期妇女,中医治疗有一定难度,有时需配合西药同时治疗。本病属中医的经行前后诸证范畴。
【病因病理】
多因思虑过度,或情志不送或外受七情刺激而月经前或后期,精血下达冲任,导致心脑失养,情志失控,经净后脏腑气血逐渐恢复,心脑得养,情志渐复正常。常见证型有肝气郁结,痰蒙心窍和心阴不足。
【辩证分型】
1)肝气郁结:曾有情志不遂或精神刺激,每逢经期或经前多疑猜测,抑郁不欢,意志消沉或情绪激动,语无伦次,胸闷胁胀,月经紊乱,下行不畅。苔薄,脉弦。
2)痰蒙心窍:经前或经行情志异常,头晕如裹,有时惊恐,语无伦次,亲疏不识,善猜疑,时昏睡,月经量少色暗,质黏腻,形体肥胖,喉间黏痰。苔薄腻,舌胖,脉滑。
3)心阴不足:经行悲伤欲哭,精神恍惚,喃喃自语。有时沉默少语,夜寐不安,或恶梦惊醒,心悸任仲。苔薄,舌红,脉细弱。
【诊断要点】
1)根据情志异常发病与月经周期有关。常有外界情志刺激病史。
2)需作有关精神科检查。
3)与癫痛、脏躁作鉴别。
【施治原则】
1)肝气郁结治法:疏肝解郁,清心安神。
2)痰蒙心窍治法:燥湿豁痰,醒脑开窍。
3)心阴不足治法:滋阴养心,安神醒脑。
【注意事项】
1)失眠时易多思多想,甚至想入非非,一旦情志不遂或受七情刺激,可诱发本病,故应重视失眠证的治疗。
2)平素多善猜疑,或个性内向,不愿合群,一旦遇事不顺,抑郁不解,百般猜疑,郁久情志失控而致经期脏腑失养,心脑功能失调而致病。故应多参加集体活动和户外活动、旅游等,以开阔胸怀,舒展心情,对本病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3)本病虽然发生于经行前后或经期,与月经有关,但病之本在脏腑、气血功能不足或失调,当月经期时脏腑气血下注冲任,促使脏腑功能更加不足,气血失调更为明显,而诱发本病。经期治疗仅是治标,经后治疗才是治本,因此指导病员经后持续治疗才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