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532-66063799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属中医“滞下”、“肠癖”、“痢疾”等范畴。
  细菌性痢疾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是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是发烧、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中有粘液脓血。痢疾杆菌随着病人及带菌者的粪便排出体外,通过苍蝇、手、水、食物、食具、用具等由口腔进入人体,经过1~7天的潜伏期而发病。
  侵人人体的痢疾杆菌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决定于人体抵抗力的强弱和细菌的数量、毒力等。如果少量的痢疾杆菌侵入健康人的胃肠时,可被胃酸和肠液中的溶菌酶所杀灭。如果人体健康情况较差,而侵入人体的病菌又多时,痢疾杆菌就在碱性环境的肠道内很快生长繁殖,引起疾病。
  细菌性痢疾,病变主要在大肠,以直肠、乙状结肠部更为严重。由于直肠肠壁和肛门括约肌不断受到炎症的刺激,通过排便反射,使病人总想解大便,同时伴有坠胀感,一天几次、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排出粘液脓血便,有时只有想解大便的急迫感觉而无大便排出,这种现象就叫做里急后重(肠炎的腹泻多数没有这种里急后重的感觉)。
  中医治疗急性菌痢分为“湿热痢”和“疫毒痢”两种类型。
  (一)湿热痢:由湿热之邪壅滞肠中,气血阻滞,传导失司所致。症状有发热恶寒,全身不适,胸脘痞闷,食少,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带粘液、浓血,一日十余次,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二)疫毒痢:由疫毒侵入肠中,壅滞肠道,气血受损所致。症状有:突然发病,在胃肠道症状出现前,就有高烧,谵妄,惊厥,昏迷,甚至面色青灰,四肢厥冷、然后出现呕吐咖啡状液,便脓血,次数很多,剧烈腹痛,舌苔黄厚、舌质红绛,脉细数。
  细菌性痢疾在急性期治疗不彻底,可成为慢性菌痢。如果人体抵抗力明显减低,营养不良或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胆囊炎、慢性阑尾炎、肠道寄生虫病等,也能使急性细菌性痢疾转为慢性菌痢。
  中医认为慢性菌痢多由外受暑湿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肠胃而成。但二者互相影响,往往内外交感而发病。
  中医治疗慢性菌痢分为“休息痢”和“虚寒痢”两种类型。痢疾迁延,邪恋正衰,脾气更虚,则成久痢,或为时愈时发的休息痢。痢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则不但伤及脾胃,更能影响到肾,使肾气虚衰,而成为虚寒痢。
  (一)休息痢:下利日久,时作时止,积年累月,难以根治。平时倦怠无力,常因受凉、劳累或次食不节而发作。发作时肠鸣腹痛,大便稀,多夹粘液而少脓血。
  (二)虚寒痢:久痢不复,面色无华,精神倦怠,腰膝酸软,形寒畏冷,四肢欠温,食少便溏,甚至滑脱不禁。苔白,脉沉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