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532-66063799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腹痛”、“胁痛”等范畴。
  胆囊炎是最常见的胆囊疾病,女性病人较男性病人多。胆囊炎分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常与胆石症合并存在。慢性胆囊炎可急性发作,与急性胆囊炎临床症状相同。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饮食失节,情志不畅,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肝胆气滞血瘀所致。
  慢性胆囊炎多有反复急性发作史。由于炎症的破坏,胆囊壁粘膜损坏,影响正常浓缩胆汁的功能,当胆囊壁严重破坏并为疤痕代替时,舒张和收缩功能也随着丧失,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均受影响。因此病人常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如食后上腹饱胀,嗳气等,与溃疡病的一些表现基本相同,难以从临床上加以区别。吃了油腻食物有时可引起疼痛。若同时有胆结石存在,则常有绞痛,尤其当结石移位时绞痛更为剧烈。
  临床表现有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有恶心、嗳气、反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症状;右下肩胛区疼痛;进食高脂或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病程长,病情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相交替的特点,急性发作时与急性胆囊炎症状同,缓解期有时可无任何症状。胆囊区可有轻度压痛和叩击痛,但无反跳痛;胆汁淤积病例可扪到胀大的胆囊;急性发作时右上腹可有肌紧张,体温正常或有低热,偶可出现黄疸。胆囊压痛点在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的交点,胸椎压痛点在8~10胸椎旁,右膈神经压痛点在颈部右侧胸锁乳突肌两下角之间。
  慢性胆囊炎的诊断比较困难,常须多次检查或进行胆囊造影方能确诊。

  老方堂中医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把慢性胆囊炎分为以下四型:
  1、湿热内蕴型
  症见:胁肋胀痛,连及肩背部疼痛,胃脘饱胀,口中黏腻乏味, 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小便黄染甚至巩膜黄染,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爽,舌红苔黄,脉数。
  治以:清利肝胆湿热,通腑泄浊法。
  2、肝郁痰瘀型
  症见:胁痛隐隐走窜不定,连及肩背部亦痛,入夜则胁痛固定不移,喜叹息,性格多疑,女子月经不调,口干苦,舌紫,脉弦细,以上症状随情志好坏而增减。
  治以:疏肝活血,燥湿化痰法。
  3、肝肾阴虚型
  症见:胁肋隐痛、五心烦热、饥不欲食、渴不欲饮、舌质干红无苔,脉细数,兼肝郁则叹息,挟湿热有腻苔,并瘀血见紫舌。
  治以:滋补肝肾,清热养阴。
  4、脾肾阳虚型
  症见:胁肋隐痛、胃脘嘈杂、食少乏力、面色苍白、畏寒怕冷、胃脘及腰膝冷痛,大便稀溏、舌苔溥白、脉沉迟细。
  治以:温补脾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