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塞性动脉硬化又称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属中医“脱疽”范畴。
闭塞性动脉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累及周围动脉并引起其慢性闭塞的一种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
闭塞性动脉硬化,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患者多伴有糖尿病、高血压、血脂过高症等。
临床表现:由于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局部血液供应不足,因而出现一系列症状。最早出现的症状是患肢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行。行走时整个臀部和下肢均感酸胀、乏力和疼痛。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下肢持续的静息痛,常在患肢抬高位时加重。下垂位时减轻。疼痛在夜间更为剧烈,患者常抱足而坐,彻夜不眠。患肢皮肤苍白或紫暗,温度降低,感觉减退,皮肤变薄,汗毛脱落、肌肉萎缩、趾甲增厚变形、骨质疏松。少数病例的症状可突然进行性加重或突然发生闭塞,下肢腹股沟区可闻及血管杂音。眼底可有动脉硬化改变,X线检查显示主动脉弓突出、纡曲,左室扩大,主动脉及患肢动脉有钙化阴影。脑、肢体血流图显示动脉弹性消失或减弱。甲皱微循环检查显示微循环障碍,动脉弹性降低,血管狭窄,肢体缺血,血流量减少甚至血管闭塞,血液呈高凝状态。
中医认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老年人的血管结构和功能处于逐渐衰退状态,经络瘀阻,不通则痛,气血耗伤,寒湿郁久化热。治宜祛湿清热,通经活络。
老方堂中医辩证分型治疗:
(一)寒湿瘀阻型:患肢发凉、怕冷、疼痛、小腿有瘀斑,皮肤苍白或紫暗,夜间加重。舌淡苔白,脉沉或迟。治宜温经通脉。
(二)湿热下注型:患肢酸胀、麻木、沉重,肿胀,灼热疼痛。舌红苔厚腻,脉弦数。治宜清热利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