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属于祖国医学的“头风”、“面痛”等范畴。
三叉神经由感觉与运动纤维混合组成。它从颅内半月神经节至面部发出三大支:1.眼神经:分支分布在眼球,泪腺、结合膜等。2.上颌神经:分支分布至上颌牙齿和齿龈、上颌窦、鼻腔粘膜、下睑、上唇等。3.下颌神经:分支分布在咀嚼肌,下颌牙齿、牙龈,下唇等。三叉神经痛是在该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患者在疼痛发作时有特殊极度痛苦的表情,有痛不欲生的悲观呼救。因此,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解除患者的痛苦。
三叉神经痛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原因有叉神经根处的肿瘤、血管畸形,小的脑膜瘤等所引起。原发性三叉神经癌的病因和病机则尚未完全了解。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女性,儿童及青年也有。多为单侧发病,双侧者很少见。但也不是同时发病,往往从一侧先发。通常自第一侧上颌神经(第二支)或下颌神经(第三支)开始,由眼神经(第一支)起病者很少见,疼痛以第二支最常见,第三支次之,第一支最少见。亦有两支同时发病的,以第二支,第三支合并疼痛为最常见。
三叉神经痛主要的症状是剧烈疼痛,多无全身症状。若属原发性三又神经痛患者,临床上X线,实验室、活体组织检查都不易找到病变。三叉神经痛具有下列特点。
(l)疼痛发作常无预兆,严格限于三叉神经感觉支配区内,为骤然发生的闪电样、剧烈、短暂的疼痛,每次发作持续数秒钟至数分钟即骤然停止,间欺期无任何疼痛,一切如常。经一段时间突然又再次发作。初期发作的次数较少,以后发作增多,严重者每分钟发作数次,一般夜间发作较轻或不发作。发作也可呈周期性,每次持续数周至数月,以后常可自行缓解数月至数年,未经治疗很少有自愈者。
(2)疼痛性质也多种多样,有如刀羽样、电击样、针刺样、火灼样或撕裂样的剧烈疼痛。往往经治疗后多数病例可变为不典型的疼痛。
(3)引起三叉神经痛有各种诱因,某些诱因又因人而异,大多数情况下活动时易发作,常见于刷牙,洗脸,谈话,张嘴,或声、光刺激即可发作,打喷嚏,笑,舌头活动,转头,进食,饮水,皮肤触摸,甚至微风拂面皆可诱发疼痛。可因触及面部的某一点引起疼痛发作,如上下唇、鼻翼外侧,舌侧等这些部位称之为发痛点或板机点。于发作终结时诱发区兴奋性减低或消失,患者常利用此时机而进食、洗脸、谈话等。
(4)由于疼痛剧烈难忍,发作时患者采取各种试图减缓痛苦的动作,如以手掌或毛巾紧按病侧面都或用力擦面部,以期减轻疼痛。有的在发作时不断作咀嚼动作。发作严重者伴有同侧面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一侧,并有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流泪或流涎等,所以又称“痛性抽搐”。
《医学精要》说:“头风即头痛也,浅而近者为头痛,解散之即安,深而远者为头风,作止无常,屡触屡发也”。中医认为头风多系风寒、风热、胃火、肝火、痰浊、血淤为患,壅闭面部经络所致。并认为“初病在气,久病在血”、“久痛入络,不通则痛”、“内有伏邪,因加而发”。本病缠绵难愈之关键在于络有宿淤。淤阻少阳、阳明经络,气血失和,内风时时循经上扰而发。中医还认为,头面部乃阳气之会,足三阳经筋结合于面颧部,手三阳经筋则会于角(侧头角)。面部脉络为邪气所阻,不通则痛,故三叉神经痛以半侧面部疼痛最为常见,且时发时止
老方堂中医的辨证分型治疗
(1)风热型。其痛如灼或胀痛,遇风得热则痛甚,或昼轻夜剧,口干喜冷,便干溲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滑。治宜疏风泄热。
(2)风寒型。每因冷天或感风寒加重。痛时头冒冷气,四肢末厥冷或凉麻,面侧呈阵发性刀割样疼痛,面肌有紧缩感,苔薄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沉迟。治宜祛风散寒
(3)胃火上攻型。面颊呈短阵发性剧痛。遇热诱发,痛如火燎肉裂,牙似欲脱,龈肿口臭,胃腔灼痛,口渴喜冷,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或洪数,治宜清胃泻火。
(4)胃热阴虚型。面剧痛如刀割锥刺,颊红灼热,牙龈肿痛,嚼食困难,口臭流涎,寝难安枕,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清胃滋阴。
(5)肝火上炎型。患侧呈频繁阵发性电击样疼痛,痛时面红目赤,烦躁易怒,怒则痛发,自觉发热,胁肋胀痛,口苦咽干,纳谷不香,溲赤便秘,或咯血衄血,妇女月经量多,舌红苔黄燥,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
(6)脾胃气虚型。面颊部阵发性剧痛,痛时心烦意乱,腹胀纳呆,面黄肌瘦,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治宜补中熄风。
(7)久痛入络型。病程较长,痛如椎刺刀割,痛时锁眉咂嘴,以手揉搓面部。舌边有淤点,脉弦。治宜活血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