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性肾炎,属于祖国医学“衄”,“溺血”,“水肿”,“斑毒”、“发斑”等范畴。
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脏损害。患者对河虾、西红柿、菠菜等食物及某些昆虫过敏,甚至对泥土及某些药物过敏。由于过敏而引起过敏性紫癜。皮肤紫癜是首发症状,可伴有关节痛、腹痛、血尿、便血、鼻衄、浮肿等症状。患者由于过敏性紫癜而继发肾炎,尿常规检查可有红血球、蛋白、管型。
紫癜性肾炎其发病原因不外风、热、毒、虚,多因血热壅盛,兼感风邪,风热搏结于血分,聚毒迫血妄行,致血溢于肌肤而发斑。《医宗金鉴》云:“青紫斑点,其色反淡,久则令人虚赢”。 紫癜性肾炎的急性期可分为“阳毒发斑”和“阴毒发斑”两类。阳毒发斑累血热妄行,迫血外溢肌肤,多为血热实症;阴毒发斑系气虚失摄,血不归经,多为虚证、寒证。慢性期于紫癜消退后,应根据水肿,溺血加以辨证治疗。
辩证分型治疗:
一、血热型 热退后骤起皮肤紫癜,痰痒,鼻衄,尿血。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治宜凉血清热。
二、脾虚型:初起全身紫癜,继则身倦乏力,气短自汗,纳差腹胀,浮肿明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健脾益气。
三、脾肾阳虚型:紫癜消退后,面色皎白,腰膝冷痛,四肢欠温,纳呆便溏,全身水肿,胸水腹水,舌淡胖,苔白,脉沉细迟。治宣温补脾肾。
四、气阴两虚型:紫癜消退后,头晕耳鸣,气短乏力,自汗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燥,心烦不安,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