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相当于中医“眩晕”、“虚劳”证范畴。
低血压,是指血压经常在90/60毫米汞柱以下,同时有头晕、乏力、眼发黑等自觉症状。
在医学上,低血压可分急性低血压与慢性低血压两种。急性低血压是指血压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明显下降,多见于晕厥和休克。慢性低血压多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慢性消耗性疾病及营养不良,心血管疾病。平原居民进入海拔3500公尺以上高原地区。也可出现血压偏低。
血压是循环着的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所产生的一种压力,它主要来源于心脏收缩等动力。
血液凭借着一定高度的血压,在血管中流动,从而保证血液和全身组织间通过毛细血管进行的氧和营养物质的交换过程。同时,还从全身各组织回收代谢产物及二氧化碳等废物。理解血液循环,就好象自来水系统对各地建筑物供水那样,没有一定的压力,供水就得不到保证。血压的重要性在于保持血液流动,血压不足,血液无力循环,在极其广阔的毛细血管处也不能进行有效的物质交换,因此,对低血压不应忽视,而应该积极加以治疗。
中医认为低血压的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摄生调养不济所致,或劳累过度或突然大失血,以致血脉空虚,气弱血亏,心脉清窍失其充养而出现临床诸多症状。
老方堂中医辩证分型治疗:
1、中气下陷
症见头晕目眩,遇动遇劳则甚,甚则眼曚仆倒,神疲气短,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补脾益气,升阳举陷。
2、气阴两虚
症见头晕目眩,遇动遇劳则甚,甚则眼曚仆倒,精神萎靡,口干咽燥,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纳差,舌红少苔,脉细弱。治宜补气养血,滋阴润燥。
3、肾阴不足
症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心悸健忘,五心烦热,眠差盗汗,舌红苔少,脉细弦。治宜益肾补阴。
4、心肾阳虚
症见眩晕,心悸或心胸憋闷,自汗,神倦嗜卧,腰背酸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便溏,或有阳痿遗精,舌淡或淡胖有齿痕或紫暗,苔白,脉细弱或沉迟。治宜温补心肾,振奋阳气。
5、湿困中焦
症见头矇不清,胸闷纳呆,食欲不振,口干口黏,大便不畅或伴有恶臭,舌淡红,苔厚腻或黄,脉濡缓。一般病程较长。治宜温化水湿,和胃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