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炎,属于祖国医学的“心悸怔忡”、“支饮”、“胸痹”等范畴。
心包炎是心包膜的脏层和壁层发生炎症的一种疾病,它常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或由邻近组织病变所波及。临床分急性心包炎和慢性心包炎两种。急性心包炎常伴有心包渗液。
急性心包炎的病因,常由肺结核、纵膈淋巴结核及胸膜结核直接蔓延或借淋巴、血行播散而侵犯心包,但有时不易发现原发病灶。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常继发于菌血症、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可由放射菌、念珠菌等引起;也可由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也可由寄生虫引起。此外,亦可由风湿、尿毒症、心肌梗塞、药物过敏、肿瘤转移、放射线损伤、胆固醇在心包液中形成结晶等引起。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发烧,心前区胀闷疼痛、心悸、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胸水、腹水等。
具体症状可根据病因不同及人体反应不同而异。感染性者多有发热、出汗、倦怠、厌食等。结核性心包炎起病较慢,有午后潮热,盗汗。化脓性者起病急,常有寒战、高热、大汗,中毒症状严重。非感染性心包炎症状较轻。肿瘤转移引起的心包炎可无发热。
心包炎患者的心前区疼痛多为锐痛或钝痛,可局限于胸骨后或心前区,亦可引起左肩、左臂、左肩胛区、颈部或上腹部的牵涉痛。炎症波及胸膜膈肌时,疼痛可随呼吸、咳嗽、吞咽、呃逆、扭动身躯,左侧卧、仰卧而加剧,身躯前倾时或采取坐位时疼痛可减轻。
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常伴胸膜炎,疼痛特别明显。结核性心包炎及尿毒症性心包炎疼痛很轻。
大量心包积液可压迫周围器官引起一系列症状,如气管受压可产生咳嗽,气管、支气管及肺脏受压可产生呼吸困难。这些症状都在仰卧时加重,坐位时减轻。喉神经受压可致声嘶,食管受压可致吞咽困难。
心包炎患者听诊时可有心包摩擦音。在诊断上具有特征性价值。
测量血压时,可发现呼气期收缩压较吸气期高出10毫米汞柱以上,称为“奇脉”。
大量心包积液时,心脏可被推移向后,可压迫左后下肺,造成压缩性肺不张。检查时可发现左肩胛下角处叩诊变浊,触觉震颤增强,有支气管呼吸音,称“伊瓦征”。
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等有助于确诊。
中医认为多由风湿热邪留连日久,化毒损阴;或因温邪伤津,肾阴不足,痰浊淤血,壅遏心包;或因邪热与痰饮互结上焦,或因饮邪内停所致。
老方堂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湿热型:午后低烧,周身发痒,心悸胸痛,目胀头昏,纳差;二便欠畅,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治宜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兼养心阴。
2.热伤阴津型:午后发烧,面色潮红,胸痛心悸,烦躁不安,五心烦热,舌红无苔,脉细数。冶宜滋阴清心,血祛瘀,除痰宁心。
3.痰热互结型:身热面赤,胸闷,呼吸急促,大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燥,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逐饮散结。
4.邪内停型:胸痛气憋,咳逆喘息,不得平卧,头昏心悸,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治宜利水逐饮。
慢性心包炎又称缩窄性心包炎,继发于急性心包炎。
急性心包炎以后,可在心包上留下瘢痕粘连和钙质沉着。大多数患者只有轻微的瘢痕形成和疏松的局部的粘连,心包无明显增厚,不影响心脏功能,称为慢性粘连性心包炎,在临床上无重要意义。少数患者由于形成坚厚的瘢痕组织,心包失去伸缩性,明显地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缩窄性心包炎(慢性心包炎)。换言之,慢性心包炎易发生心包缩窄。
慢性心包炎的症状有:劳累后呼吸困难常为缩窄性心包炎的最早期症状。后期可因大量的胸腔积液、腹水将膈抬高和肺部充血,以致休息时也发生呼吸困难,甚至出现端坐呼吸。大量腹水和肿大的肝脏压迫腹内脏器,可产生腹部膨胀感。此外可有乏力、胃纳减退、眩晕、衰弱、心悸、咳嗽、上腹疼痛、水肿等。
慢性心包炎可通过心电图检查、X线检查、心导管检查等确诊。
中医认为本病系气滞血瘀,病久入络。其治疗宜活血祛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