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532-66063799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认为若系急性感染起病者,可从“温病”论治;若合并心功能不全时,则属“心水”范畴;若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则属“怔忡”、“心悸”、“虚劳”范畴。
    病毒性心肌炎,多发生于青少年、青壮年、临床表现为发热、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区刺痛、心悸、乏力、面色苍白、多汗、头晕、关节痛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往往伴有心音改变和心电图异常。在心脏症状出现的同时或症状出现前二、三周见有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腹痛、腹泻等。或者在起病初期有类似病毒感染性疾患,如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等。
     病毒性心肌炎病程较长,短者数月,长者几年,甚至十几年,常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各种心律紊乱,心肌供血不全等。
     病毒性心肌炎的急性发作,一般都与六淫外邪有密切关系。老方堂中医认为邪毒多从口鼻而入,邪入必损营卫气血,循经络由表入里,先损心之“体”,继损心之“用”,由阴血之伤而渐致阳气虚损,反复感染,经久难愈。病之初,病位在于“心肺”,邪毒侵及心脉为主,邪滞不去,损及心(心血,淤阻脉络,气血失调,心律因而紊乱。阴阳气血的虚损导致诸脏气化失司,水涅内停,上犯心肺则为心力衰竭等症。有的甚至发生类似中医温病的后遗症。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可急可缓,可轻可重,一般可分急性发作期与慢性期两个过程。
     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起病急,病情变化多,具有风热外感、热毒壅盛等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发烧、咳嗽、咽痛、腹痛、腹泻等),并具有胸痛、心悸症状。这正是病毒性心肌炎在这一阶段的最基本的特征,也即是中医所说的“邪热犯心”。因此,在治疗上除了清热解毒透表之外,还必须加用宁心通络药物。
    病毒性心肌炎的慢性阶段,病变相对稳定,主要以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及慢性心功能不全为基本特征,表现为心阴虚、心气 虚、心阳虚、心气阴两虚等证侯,治疗可按这些证候辩证施治。
    辨证与分型治疗 
    一、邪热犯心:感冒后不久尚有发热、咽痛、咽干,并有心悸、烦躁、胸闷痛、心律不齐、舌红津少,脉细数,治宜清热泻火,育心阴。
    二、心阴虚:病毒性心肌炎的心阴虚,除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外,尚有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眩晕,面色无华,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咽干,舌红少津,脉细弱。治宜养心育阴。
    三、心气虚: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面色皎白,神疲体倦,自汗,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或结代。
    四、心阳虚:畏寒,肢冷不温,面色苍白,心胸憋闷或作痛,舌淡紫,脉微。心气虚或心阳虚治宜补益脾肺,通脉养心。
    五、心气阴两虚:兼有心阴虚和心气虚的症状,治疗可将心阴虚和心气虚的方药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