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532-66063799

>>>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属于中医“黄疸”和“胁痛”范畴。

    甲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肝炎病毒可经消化道传播,健康人与病人接触,吃了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例如吃了未煮透的水产品—被肝炎病毒污染的毛蚶等),都可引起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在临床上可以出现黄疸,也可以不出现黄疸。黄疸出现与否,一方面与感染病毒量大小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人体抵抗力强弱有关。黄疸型肝炎与无黄疸型肝炎是一种疾病的两种表现,只是感染程度和肝脏受损轻重不同。无黄疸型肝炎患者如果过度疲劳或合并其他感染,身体抵抗力降低时,也可出现黄疸,转变成黄疸型。

    甲型肝炎的主要症状为乏力、上腹饱闷、胀痛,不愿吃油腻食物,恶心,呕吐,并可兼有发热。急性黄疸型肝炎除了上述症状外,一周左右出现皮肤和巩膜发黄,皮肤瘙痒,小便呈茶红色。体格检查时,肝脏肿大(肝脏肿大是肝炎的重要体征之一,但并非所有的肝脏肿大都是肝炎),肝区有压痛及叩击痛。检查肝功能不正常。

    甲型肝炎多数能在三个月内恢复健康。如果在发病半年后病情仍不见明显好转的,称为迁延型肝炎,持续一年以上不见痊愈的,称为慢性肝炎(检查肝功能,麝浊和锌浊常增高),少数病人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少数的暴发型肝炎病人可在发病十天左右,病情突然恶化,黄疸显著加深,恶心呕吐加重,全身皮下和粘膜出血,腹水,浮肿,烦躁,嗜睡,最后陷入昏迷而死亡。

    一般认为多由湿热蕴蒸脾胃,肝气失于疏泄所致。或因七情内伤,饮食不节,以致肝失条达,脾失健运,湿热毒邪,乘虚入侵肝胆,胆汁外溢,郁于血分而发黄疸,也有因脾阳不运,湿邪内阻而发黄疸的。无黄疸型肝炎,主要是由肝脾不和所引起。如肝气郁结而化热,脾失健运而停湿,以致湿热内蕴而发病;亦有因气郁伤肝,劳倦伤脾,气虚血少,或气滞血瘀而致的。

    中医把甲型肝炎分为“湿热交阻”、“热毒内陷”、“肝郁气滞”、“肝脾不和”四种类型。

    1.湿热交阻:肌肤发黄,黄色鲜明,目黄,胸脘痞闷,腹胀,右胁或有胀痛,恶心甚至呕吐,不欲食,乏力,小便深黄,或有恶寒,发热,口苦苔腻,脉濡数(多属黄疸型肝炎)。
 
    2.热毒内陷:病势迅猛,黄疸迅速加深,高热,烦躁,谵妄,神昏,或有痉厥,容易出血或身发斑疹,腹胀满或有腹水,舌红绛,苔黄燥,脉数(多属暴发型肝炎)。
 
    3.肝郁气滞:胁肋胀痛,胸闷,嗳气,腹胀,或有低热,口苦,舌苔薄白,脉弦(多见于无黄疸型肝炎)。
 
    4.肝脾不和:胸膈痞闷,腹胀,食少,倦怠乏力,或便溏,苔厚或腻,脉濡(多见于急性肝炎恢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