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胆型肝炎,属于祖国医学“黄疸”范畴。
淤胆型肝炎又称胆汁淤积型肝炎,以深度黄疸为主症。
肝内胆汁淤积,可致肝细胞水肿、变性、坏死,引起门脉的纤维组织增生,进而影响胆汁流畅,可导致肝内结石,发展成为慢性肝炎,甚至形成胆汁性肝硬变,肝功能衰竭或出血死亡。
临床表现:急性黄疸持续不退,乏力,面色萎黄,恶心呕吐,腹胀纳呆,大便失调并呈灰白色,尿赤,皮肤瘙痒,抓后有细小出血点。有的患者尚有皮肤大片淤斑,关节痛,疲劳三联症。严重者可出现腹水。实验室检查脂蛋白增高,血清总胆红素增高。经检查排除重症肝炎,即可诊断为淤胆型肝炎。肝活组织检查也有助于确诊。
中医认为系瘀热胶结,湿热蕴蒸,熬炼成痰,痰阻血络,脉道不通,胆汁排泄不畅所致。或因湿、热、痰、血相互交阻凝结,日渐形成痞块症积,阻塞胆道而致。陆渊雷说:“黄疸之成因必因胆汁混入血液循环所致,若因病原体之传染,瘀字又暗含郁之义,谓之瘀热以行”。《张氏医通》也指出:“诸黄虽多湿热,经脉久病,无不瘀血阻滞也”。正因为瘀胆型肝炎与湿热瘀毒有关,故治宜活血化瘀,凉血清热,解毒除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