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核,属于祖国医学的“瘰疠”,“鼠疮”等范畴。
淋巴结核由结核菌引起,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以继发感染较为常见。人体抵抗力降低是引起淋巴结核的重要因素。淋巴结核好发于颈部、腋下、颌下、腹股沟等处,局部节肿硬如核,累累成串,有时溃脓破口。伴潮热,盗汗等。
淋巴结核多见于青壮年及儿童。发病前可有虚痨病史。
初期,淋巴结核如指头大,只一枚或数枚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实,推摸能动,不热不痛。中期,结核增大,皮核粘连,有的结核之间互相融合成块,推摸不动,渐感疼痛,如皮色渐转暗红,按之微有波动感者,即内脓已成。后期,结核破溃,脓水清稀,夹有败絮样物,创口呈潜行性(空壳),四周紫暗。本病往往此愈彼溃,可形成窭道或漏管。若脓水转厚,创口肉色鲜红者,为即将收口。
本病初期一般无全身不适,中期可有轻微发热,食欲不振等,后期日久不愈,可有潮热、盗汗、疲倦、头晕、失眠、闭经,消瘦、便溏等全身症状。
预后一般良好,但每因体虚而复发,尤以妇女产后更易复发。
淋巴结核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内燔,炼液为痰,痰火上升,结于颈项等处,遂成此证。病达后期,肝火愈旺,下灼肾阴,脓水淋漓,耗伤气血。亦有先因肺肾阴亏,以致水亏火旺,肺津不能输布,灼津为痰,痰火凝结而成瘰疠。
分期治疗:
初期:治宜疏肝养血,解郁化痰。
中期:治宜托毒透脓。
后期:治宜滋肾补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