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方中医堂采用“老方降逆行气汤”治疗贲门失迟缓症病案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属于中医学“噎证”、“反胃”、“胃痛”等范畴,主要改变是食管体部蠕动消失,下段及贲门部肌肉肥厚,贲门括约肌不弛张,造成食物不能通过。临床表现为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适或疼痛。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最常见于25~57岁的年龄组。该病治疗不及时有潜在发生恶变的危险。中医对于本病的治疗,疗效较好,以下是老方中医堂临床验证所得。
1、病因病机
食管贲门失驰缓症的基本病变与发病机理总属气、痰、瘀交结,阻隔于食管、胃脘而致。病位在食道,属胃所主。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因三脏之经络皆与食道相连,从而影响食道的功能。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年老肾虚可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脾之功能失调,健运失司,水湿聚而为痰;肝之疏泄失常则气失调达,可使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肾阴不足,则不能濡养咽嗌,肾阳虚衰,不能温运脾土,以致气滞、痰阻、血瘀,使食管狭窄,胃失通降,津液干涸失濡而发病,病理性质属于本虚表实。
2、治疗
2.1食管贲门失驰缓症的中医分型和中医常规治法
(1)肝郁气滞证见:进食梗噎,食入吐出,时轻时重,遇怒更甚,胸胁疼痛,胃脘胀闷,善作太息,饮食减少。舌质淡红,苔薄,脉象弦细。治法:疏肝理气,利膈宽胸。
(2)痰气交阻证见:吞咽困难,食后复出,呕吐痰涎,吐后觉舒,胸膈痞满,时有疼痛。舌质淡,苔白腻,脉象弦滑。治法:理气化痰,和胃降逆。
(3)脾胃阴虚证见:素体虚弱,偏嗜辛燥,伤及脾胃,耗竭阴津,食管失养,难以咽下而致。症见咽下不利,食后即吐,胸胁疼痛,胃脘灼热,口干唇燥,大便干结。舌质红少津,脉象细数。治法:养阴清热,益胃生津。
(4)瘀血内结证见:饮食难下,或虽下而复吐出,甚或呕吐物为赤豆汁,胸膈疼痛,固着不移,肌肤枯燥,形体消瘦,舌质紫暗,脉细涩。治法:滋阴养血,破血行瘀。
(5)津亏热结证见: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心烦口干,胃脘灼热,大便干结,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舌质红光,干裂少津,脉细数。治法: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1.2食管贲门失驰缓症的老方中医疗法
老方中医堂采用“老方降逆行气汤”治疗食管贲门失弛缓症,辩证治疗食管贲门失弛缓症9895例,患者平均年龄45.7岁,大于50岁者占87.3%;其中有1198例做过扩张,526例做过手术。
疗效: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贲门黏膜正常,停药后未复发)8957例,占90.5%;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服药期间无梗阻、呕吐症状)750例;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控制,能自然进食,发病间歇较原来延长)169例;19例中断治疗,总有效率达99.8%。
对于病情较重,不能用药患者,采用针灸、开穴、火罐等经络疗法治疗,贲门经络打通后,再配合中药治疗,这样通过理疗、药物的共同作用,使经络疏通、全身气血、阴阳及脏腑机能得以平衡,从而达到胃气复,痰浊消,气逆平,使该病获得痊愈。
3、小结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一种原发性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性疾病,病程较长,治愈难,现代医学上,其发病机制不明,有神经源性、肌源性和先天性等学说,西药治疗效果不佳,多主张扩张或手术治疗,但远期疗效,难以肯定,时常复发,无法根治。中医临床治疗多以顺气开郁,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滋阴润燥,启膈开胃等法为主,再结合辨证化裁,进行针对性治疗,配合针灸开穴等理疗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同时,平素注意少食多餐,饮食细嚼,避免过冷过热和刺激性饮食,保持情志舒畅,对促进疾病的康复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