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532-66063799

>>>历代中医对化脓性骨髓炎的认识

    在中医学中虽无骨髓炎之病名,但对本病早已有认识。如在《灵枢·痈疽》篇,将涉及股胫(本病好发部位)的痈疽,命名为股胫疽,指出“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表明脓液涉及骨髓。隋《诸病源候论》中把本病分为“附骨痈”和“附骨疽”两类,从本病以血虚寒凝多见而论,一般可归属于“附骨疽”或“流注”之中。在《千金要方》、《外科正宗》等著作中均载有“附骨疽论”,《疡科心得集》描述本病的病因症候更为详细。在历代中医文献中,随患病部位而异,尚有不同的名称,如生于大腿外侧称“附骨疽”;生于大腿内侧称“咬骨疽”;破溃出朽骨的称“多骨疽”或“骨胀”;发于足踝的称“穿踝疽”;窦道多支经久流脓的称“蜣螂蛀”等。在治疗上,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疡科会粹》中即总结了一套包括洗药、拔毒、去死肉、去腐骨、开口除脓、贴膏、收口、生肌等在内的外治之法,对今天临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