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532-66063799

>>>古代中医对狐惑病的认识

    早在公元三世纪初的《金匮要略》中即有具体描述:“狐惑之为病……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目赤如鸠眼”,恰构成本病三联征。论述较白塞氏之报告早1700多年。同时《金匮要略》还记载了内服甘草泻心汤、用苦参汤外洗,雄黄外熏等治疗方法,开中医治疗本病之先河。嗣后,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本病“皆湿毒之气所为也”。唐代《千金要方》也持此论。清代魏念庭指出:“狐惑者,阴虚血热之病也。”对其病因病机作了初步探讨。从总体上看,历代医家对于狐惑病的认识基本趋向一致。